星期四, 2月 23, 2006

部落格萬歲!

年前,有一次上網,竟然看到自己寫的3篇文章,出現在台灣及大陸的部落格(大陸叫博客)。當時我很好奇,就進了台灣的「梁董的吧台後」看看,果然異常熱鬧。記得有一次,學生們在討論大學圖書館該不該訂蘋果日報時,我也加入討論。看到學生有些反對的意見,我趕忙提出思想自由的理想,大力為蘋果日報的權利發聲。結果當然令他們大為驚豔,沒有想到一向嚴肅嚇人的老師,也加入這個新興的戰場。

其實,教了幾年的資訊社會學及網路社群文化相關課程,不得不讚嘆網路時代的百花齊放。看不到的網路,其實是一個大千世界,各種社會的形形色色,只要願意,都可以在網路上發現。

這也是我有時會改變自己的心態,認真想了解網路文化活動的原因。當然最吃虧的是,大部份的參與者都是匿名,只有我大剌剌地以真名上陣。最近想一想,這樣很可能會讓學生不敢暢所欲言,我應該找一個假名上網參加討論會才對。

說實在地,參加部落格最讓我驚奇的,反而是最近的奇特經驗。近半年來,我偶會看看大陸的「老槐也博客」,這是一個由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信息學系系主任范並思教授成立的部落格,討論的內容五花八門,但主要與圖書館及資訊的內容有關。月前,我手癢,加入了一篇著作權的討論,大約是我的批判眼光,範主任就將我的想法轉知了北京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的李國新教授。

結果不多久,李國新教授來信,要我寫一篇文章,談談我對大陸最近因為修訂《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引發爭議的看法。這就是所謂的「四六條」論戰。該法第四條聲明在下列情況下,公共圖書館使用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支付報酬:

公共圖書館通過本館的網路閱覽系統供館內讀者閱覽本館收藏的已經發表並合法數位化的作品,但該閱覽系統不得提供複製功能,並且應當能夠有效防止提供網路閱覽的作品通過資訊網路進一步傳播;

第六條則指出除著作權人事先聲明不許使用以外,公共圖書館在符合下述全部條件下,可以不經許可,通過網路閱覽系統供館外註冊讀者閱覽收藏的已經出版的圖書,但應按照規定支付報酬,並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法享有的其他權利:

(一)提供網路閱覽的數學、自然科學、技術類圖書已經合法出版5年以上;文學、戲劇、社會科學類圖書已經合法出版7年以上;

(二)閱覽系統不提供複製功能;

(三)閱覽系統能夠準確記錄作品的閱覽次數,並且能夠有效防止提供網路閱覽的作品通過資訊網路進一步傳播。

對四六條反對最力的還是業界及智財權的學者,反對的主因,以前圖書館買書,只有讀者來館借閱才可以使用,但在網路時代,圖書館訂了一本電子書,透過網路讓館外讀者使用,如果被下載怎麼辦?如果只有一家圖書館買,其他圖書館無限使用,那出版者賺什麼?雖然要求需按照規定支付報酬,但在網路時代,怎麼計算?如何報酬?

從大陸最近碰到的問題裡,我發覺他們也面對智慧財產權的天羅地網。而在大陸,資本主義思維的控制力,與台灣比起來,恐怕有過之而不及。從傳來的附檔中,看到主要的還是產業界在發聲,就知道這不是一場容易善了的戰爭。

大陸的圖書館界一定也看到這種危機,因此要求我提出看法。時間很趕,但我還是答應下來,從批判智財權的角度為公共領域發聲。我的主要論述,從「著作權掠奪」(Copyright grab)及「著作權的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 of copyright)的角度切入,談論發明並不一定因為有著作權保護才會出現,另者,多半的創作者並沒有為著作權的出現而獲益良多,真正從著作權得到利益的,反而是出版商及少部份的創作者。最後當然是呼籲業界不要老是唯利是問,應該多為公共資訊(Public information)及開放科學(Open science)作一些貢獻。

因為加入一場論戰,引發參加另一場學術爭論,部落格的非正式傳播力量,真是不可小覤。但另一方面,我也看到它的令人著迷之處。它的影響力,在可預見的將來,將會聲勢難當。

我不禁想大喊:部落格萬歲!

星期六, 2月 18, 2006

台灣大百科加油!

2月11日,我從台北開了兩個小時的車,到宜蘭的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上課。

我一向跟同行放話,新竹以南及東部的演講不要找我,所以很少南部的朋友及學校會邀我。半年前,台灣評鑑中心邀我到南部的一個大學評鑑,也是因此被我回絕,因而另請高明。

這一次,我會老遠自己開車跑到宜蘭,是因為坳不過清大通識教育中心主任王俊秀的邀請而去的。我最後答應去的原因有兩個;一為講的主題是我最喜歡的百科全書,二者看到王主任的唐吉訶德精神,我只好破例。

我在美國讀書時,看到有一本書介紹唐吉訶德時,說了一段讓我終身難忘的話。作者說年輕時看唐吉訶德傳,會覺得唐吉訶德可笑又可憐。但老年時重看唐吉訶德,則會痛哭流涕;因為,那時才後悔為什麼年輕時,沒有唐吉訶德的屢敗屢戰的精神,要不然也不會老時後悔,這個及那個都沒有勇氣完成。

我舉唐吉訶德,是要比喻王主任,過了中年竟然發願建立「台灣大百科」!編輯一套百科全書何其不容易,尤其在台灣這一個知識力並不挺發達的社會,要編一套像樣的百科全書,更是難上加難。

還好,王主任這一個由文建會補助的百科全書建置計劃,是模仿維基百科的模式,想要透過網路,以開放寫作的方式來完成。而且,它的範圍目前也僅以台灣為主,不像國外的百科全書無所不包。

我去演講,主要也是因為王主任想訓練「台灣大百科」的寫手,舉辦了系列的培訓活動。我的演講基本上鎖定在國外百科全書的介紹,再進行與「台灣大百科」的比較,最後提出幾點建議,希望有助於「台灣大百科」的完成。

其實,我與百科全書的緣份很深。在輔仁大學讀圖書館學系時,「西文參考資料」這一門課,最讓我有興趣的就是百科全書。尤其,當年沈寶環教授所編寫的教科書,對於百科全書這個部份,寫得最是傳神。考研究所時,讀國外的參考書指南,也著迷於他們介紹百科全書的詳細情況。

也因為這些轉折,我們對百科全書的種類如數家珍。大英百科全書,作為百科全書之王(King of Encyclopedia)的美譽,也就永遠留在我們的腦海中。這也難怪,民國71年,我在工業技術研究院電子工業研究所圖書室服務時,竟然興高采烈地幫圖書室買了一套大英百科全書。後來,讀了研究所,我才發覺我的錯誤。因為工研院的研究員及工程師,專業的程度,根本不是事實性的百科全書所能滿足的。

我把這個事件,當成我一生的奇恥大辱,但也可見百科全書在圖書館員心目中的地位。其實,我自己就分期付款買過一套兒童版的Compton's Encyclopedia。那時,是打著學英文的目的,而忍痛購買的。雖然到最後並沒有看了多少,但擁有一套百科全書的感覺,真是無限滿足。以個人而論,我最喜歡的還是World Book Encyclopedia。我特別著迷於它的精裝版,很厚實而高貴。事實上,它的英文的可讀性也很高。當兵前,我在輔仁大學文學院圖書館工讀時,每天一下班,我最喜歡拿著A冊的World Book Encyclopedia,坐在圖書館的門口,從第一個款目逐一閱讀。

那一天,在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我就將自己與百科全書結緣的經歷,告訴了參加研習的學員,希望也能激起他們跟我一樣喜歡百科全書,然後發願當一輩子的寫手。當然,到最後,我也期許及建議「台灣大百科」能朝真正的大百科前進,將收錄的範圍擴大,包括所有的類目。

畢竟,我們必須有自己的百科全書,從我們自己的視角寫出對人類知識的解讀。否則,一力接受編譯的百科全書,我們永遠都是別人知識的護衛者。

台灣大百科加油!

星期六, 2月 11, 2006

教授爸爸週記:告別SCI?

1月23日,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新任會長進行交接,交接儀式完畢,學會要求留下來的理、監事就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各抒己見。就其中,有一個議題引發大家的熱烈討論,那就是台灣社會科學引文索引(TSSCI)的問題。

對於這個問題的爭論,圖書資訊學界最念茲在茲地,莫過於引文索引這門學問,本來是圖書資訊學的書目計量學所研究的主題;事涉專業,照理要推出TSSCI,應該與圖書資訊學界商討才對。但奇怪的是,台灣這個社會越俎代庖的事件如此之多,偏偏就有人橫手割愛,自己玩起TSSCI,而且玩得幾乎忘形。

問題就在於,近10年下來,TSSCI並沒有發揮引用索引的功能,反而變成知識與權力的產物。決定該不該收入TSSCI的標準,已不是期刊被引用的多寡,反而是一批學術界的精英,依照形式的指標及主觀的認定,每年定期推出他們所認定的合格期刊名單。

怪就怪在,收錄的期刊名單中,學門的分佈極不平衡。以最新公佈的收錄名單來看,人類學2種,社會學3種,新聞學2種,教育學10種,心理學7種,法律5種,政治9種,經濟7種,管理12種。圖書資訊學的刊物十幾種,就是沒有一種列入收錄名單中!

這也怪不得淡江大學的邱炯友老師會憤憤不平。他接任「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主編多年,這個刊物的水準一向不差,但幾年的不斷努力,就是進不了TSS-CI的門檻!其實不只邱老師,連台灣師範大學「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的主編吳美美老師,都有同樣的感慨。她不斷向TSSCI的主事者反應,得到的回答竟然是,「圖書資訊學不屬於社會領域」!看來主其事者真是目光如豆,看到圖書資訊學系在台灣被歸入文學院,就想當然爾認為這個學門不屬社會領域。

這也是那一天,圖書館學會想要拉高訴求,再度提出抗議的原因。對於去年參加過「反思學術評鑑研討會」的我來說,不得不說出實話:圖書資訊學這個學門太小了,研究人口僅3、40人,又要養那麼多期刊,如何能夠生產出夠水準的學刊?如果大家集中心力,努力辦好一種,機會一定會更大一些。

其實,當天的討論,大家還是站在認定TSSCI的正當性的思考基礎上。對我來講,我倒覺得不應該再去呼應教育部及國科會的SCI、SSCI及A&HCI狂熱。學術評鑑幾多種,沒有多少國家像台灣一般瘋狂地著迷這個指標。我反而倒覺得當天黃鴻珠理事長的一番話很有意思,她說大陸已經開始反思SCI的問題,有人甚至稱它為Stupid Chinese Idea(中國人愚蠢的想法)。

黃理事長將這個大陸的資料傳給我,我上網找到了署名〈學術評價告別SCI?〉的文章,原來是中國青年報 1月4日記者包麗敏的一篇報導。其中引用了大陸中科院院士李國傑對SCI成了Stupid Chinese Idea(中國人愚蠢的想法)的批評。

這個事件重要的發展反而是,李院士所主持的中科院電腦所正與清華大學電腦系合作,企圖共同制定學術水準的新評價標準,其中最為關鍵結論乃是,「尤其是要率先取消SCI評價標準」!

好大的氣魄!大陸已經邁出來了,台灣呢?我們何時也能集結夠大的力量,改變政府的量化思維,為非理工學門留一些生路?